当前位置:首页 ? 润滑油技术百科问答 ? 什么是润滑油的性能指标?(五)

什么是润滑油的性能指标?(五)



对成品润滑油进行观色、闻味和手摸能得到什么信息?
   用户没有什么润滑油的分析评定手段,往往靠观色、闻味、手摸等简单感官作初步评定,这些方法能得到润滑油的什么信息呢?
   正常的基础油的色泽从浅棕到深褐色(馏分从轻到重),基本上无味或轻度油味,加氢基础油基本上是无色无味,因此成品润滑油的色和味主要由添加剂或污染物带来,而添加剂的色和味随不同公司或品牌而异,不能根据色或味而肯定油品的质量。有一条可以确定的是,现在齿轮油大都加有含硫添加剂作极压组分,因而有明显的硫黄味,尤其在齿轮箱开始工作受热时味道更加明显。也有某些特别用途的润滑油,生产者为了让用户易于区别而人为地加人某种色素或香精。在数十年前润滑油处于低档油时代,齿轮油类加人少量渣油作润滑组分,人们用手摸有无润滑和油膜感觉,以判定油的润滑性能,但时至今日,油中的添加剂起主要作用,此法已无意义。

为什么目前充斥润滑油市场的用“非标”基础油生产的润滑油对设备使用是有害的?有简单的判别方法吗?

   我国的润滑油I类基础油的质量标准可参照“润滑油应用与采购指南(第二版)",这些质量标准也等同于世界润滑油行业执行的标准,用符合这些质量标淮的基础油才可以生产出符合各自质量标准的各种成品润滑油。
   但目前我国(或全球)基础油供应紧缺,我国对此的监管(质量和环保)又不到位,利益的驱使使近年市场上大量涌现所谓的“非标"基础油,顾名思义,它的质量指标不符合我国或全球的质量要求,但它的优点一是价格便宜,二是供应量大,三是颜色较浅,这使它在我国的中低档润滑油市场上占了一定分额。“非标"基础油的生产过程很简单,它的原料来自我国遍布很广的生产简陋的油田小炼厂,小炼厂把原油中的汽、煤、柴等燃料蒸馏出来后余下的重馏分就是非标基础油的原料,生产厂把这些原料用浓硫酸处理,使里面的重芳烃(深色组分)与硫酸生成酸渣而除去,再用碱液中和里面过量的酸,就是成品基础油(也有的用少量白土处理过),从中可以看出,重馏分油、硫酸、碱都较便宜,生产过程又简单,因此与生产I类油的“老三套"相比,成本低得多,外观颜色又浅,外行人又怎能不被骗呢?首先,非标基础油的原料来源的任意性己决定它的质量是没有保证的,上述I类基础油用的原料是有限制的,一般要用石蜡基或环烷基原油,中间基原油也还可以。但非标基础油收购的是油田小炼厂的重组分,看重的是价格要便宜,我们了解到现行市场的非标基础油起码有下列几个对设备有害的问题:(1)酸值很高,一般为2.0mgKOH/g左右,而标准基础油的中和值(近似于酸值)为0.02一0,05mgKOH/g,酸性大表明对设备有强的腐蚀性〈尤其是酸值来自腐蚀性强的硫酸),那些用非标油的设备往往磨损大,机子间隙大,油耗高,很多使用非标油的设备表面有麻点,原因就在这里,这种磨损不是金属与金属之间的磨损,而是化学物质对金属的腐蚀磨损。(2)黏度指数低,黏温性能差,温度低时黏度很大,流动阻力大,温度高时其稀如水,油膜很薄,起不到应有的保护作用,在使用过程中对设备造成大的磨损。(3)倾点高,由于制造中无脱蜡过程,温度稍低就会凝固,南方冬天常温下就凝固,流动性差,易堵油路,冬天不能使用。(4)抗氧性差,使用寿命短,油色易变深,因此用非标基础油不能生产出合格的润滑油产品。非标基础油可用下列方法简单判别:(1)把油放在家用电冰箱的冷冻室(一18℃)或冷藏室(5℃),非标油会凝固或变浑;(2)用pH试纸可看出有酸性。


对于同样一种润滑油,进口油的质量一定比国产油好吗?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很多性能先进、质量可靠的洋产品涌进国门,与之相比国产货从外观形象、内在质量以至价格都有不小的差距,润滑油也是如此,这种留在人们脑中的印象很难短期内消失,往往使用国产润滑油时,只要设备出事故,找原因时第一个被怀疑对象就是国产油质量,这种局面需要较长时间,大量事实证明下才能慢慢扭转,下面几点可表明产品质量:

(1)原料也就是基础油,我国已经达到国际标准,并有一定的出囗量,每年也进口一部分基础油,本书中列的基础油标准是国际通用的。

(2)作为技术核心的添加剂及其复合配方,在国内市场上的大都是国际著名添加剂公司及其在国内合资厂的产品,其复合添加剂都具有台架试验数据。国内润滑油品牌产品和洋品油都在采用这些添加剂。据我们所知,生产厂设在国内或国外的洋品牌油也是使用同样的添加剂。

(3)主要产品分类、规格都采用国际或欧美通用标准,使用的核心检测设备大多进口,标准一致。

(4)十多年来在各种先进车辆、设备上国产油与洋油进行大量的使用对比试验表明产品质量毫不逊色,长城、昆仑、倍佳不但市场占有率大,也随出口设备走出国门。

当然,在国内很多假冒伪劣润滑油的存在也加深了用户对国产润滑油品牌质量的差的误解。